手机版 半真半假网
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与天即自然界的关系不是主客体的认知关系,而是心灵感通的关系。
但在理念层面上,天子只有接受道统,才有权统治人民。儒家的德性修养具有某些宗教修养的特点,但又不是完全的宗教禁欲主义(按照马克斯·韦伯的理论,正是新教伦理的禁欲主义产生了资本主义)。
儒学的价值理念中便包含着这层意思。中国文化没有原罪感、负罪感,但是中国人有赏善罚恶的观念和信念,这与儒学有关。这就是说,人是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的,人的问题必须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去解决,换言之,它要解决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及其使命的问题。死作为人生的界限,儒家十分重视,但正因为人有死,因此要在有生之年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,而且要超越自我,与天德合一。人要有明确的自觉意识:人的生命是自然界给予的,人的德性也是自然界赋予的。
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。宋明儒家也讲天人之际甚可畏,但意在德性修养而不是天之赏罚,天虽有命(德性),但在人自立,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可自暴自弃,这才是成己、成人、成物之学,也就是人文化成。今夫狌狌形笑,亦二足而毛也,然而君子啜其羹,食其胾。
正如荀子所说:其于天地万物也,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。君子敬其在己者,而不慕其在天者,是以日进也。只有圣人才能制礼作乐,是社会理性的权威。那么,荀子对于自然界的动物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?或者仅仅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去善用之吗? 事实上,荀子也承认动物是有知的,动物之知,不只是一般的感知,而且有情感,有族类之间的关爱,这也是一种知。
因为人是天之所生,人之命在天[19]。[9] 李泽厚: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,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,第116-118页。
道的判准是什么呢?是礼。大天而思之,孰与物畜而制之。因此,礼的内容不仅仅是解决人与人的关系,还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。[17] 像荀子这样提倡以知为性的学者,都未能在认识自然方面有所建树,那么,在中国未能发展出西方式的认识理性学说就毫不奇怪了。
这是一种感性直观与经验式的说法,自然界的因果是自然而然存在的,可在生活经验中感受到,但不必从理论上进一步去追求它、说明它。圣人的标志是尽伦,即实践伦理道德。慕其在天者则是大天而思之之类,对自然界充满各种幻想,以及对所以然的认识。也正因为如此,人类也就不必在天道上面用思。
这就是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的真正含义。荀子的人禽之辨则明确提出,对于动物要食其肉,饮其汤,以表现人类的优先性。
[24] 礼不仅是管理人间事务的原则,而且必须与天地自然界的运行、变化与生成相一致,相协调,也就是使人间活动与天地自然界的秩序相和谐,这才是礼的极致,从这个意义上说,礼能够经纬天地。在荀子看来,礼虽然是最重要的,但人的生命以及生存方式却离不开自然界,礼虽然是由圣人制定的,而圣人是由积学而成的,但礼的根本原则只能由自然界而来,这是一种自然法则的学说。
一是识志,即有知于天地自然界的意思。恶乎止之?曰,止诸至足。但是,这一学说的一个明显的倾向是限制人的认识。凡生乎天地之间者,有血气之属必有知,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。荀子正是从这里论证了天与人、有所为与无所为之间的区别,强调人为与治道之重要。[43] 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而防止水旱灾害,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所面临的重大课题。
道者,非天之道,非地之道,人之所以道也,君子之所以道也。更具体地说,草木荣华滋硕之时,则斧斤不入山林,不夭其生,不绝其长也。
就自然界而言,诚在变化之中而又支配着变化,成为一切变化的内在根据。在这一个层面上,天即自然界是有价值意义的。
荀子所说的为,主要是指人为而言的,也就是他所说的人道或治道。但对于人道而言,则需要加强自身修养,修养的目的是为了与天地参。
天养就是自然界养育了人,因此,人要备其天养,顺其天政,养其天情,以全其天功[6]。至于致善用其材则同天地官而万物役是完全一致的,材就是物,万物虽然可以役使,但是也要善用,而不能乱用,否则将违背自然法则。在认知层面上需要坚持天人之分而不求知天,从而将认知限定在社会层面。什么是万物之情?万物之情就是生长,人可以通过实践促成万物的生长,使万物更加丰富,并为人所用,但是绝不能使之受到破坏。
[28] 见《荀子·天论篇》。心何以知道,曰虚壹而静。
人不仅来源于自然界,而且依靠自然界的资源求得生存。进入 蒙培元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荀子 。
可见,他所说的天,是以其功能而显示其存在的自然界。[29] 礼就是判定道的标准。
荀子在论礼的来源时说:礼有三本。在天人关系问题上,什么是知天以及如何知天呢?荀子说:其行曲治,其养曲适,其生不伤,夫是之谓知天。但在价值层面上必须承认天是礼之本而尊事之,由此确立天人之间的新关系。那么,人就不能知天吗?不是的。
财(即裁)非其类以养其类,夫是之谓天养。就其功能而言,可谓之神,就其存在而言,可谓之天。
在这个意义上,所谓知道,就是通过人道而达于天道,而不是直接认识自然界的所以然。但是,人道之本不是别的,恰恰是天,所以,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[22]。
价值高于事实,实践高于认识,像荀子这样的儒家也不能例外。小者是燕爵,犹有啁噍之顷焉,然后能去之。
Copyright (c) 2018-现在 XML地图html地图 All Rights Reserved. 庄子哲学的平等观,实际上是打破主客、内外的界限,消解人的主体性和优越性,提倡人与万物一体的心灵境界。SMS接码-实卡接码平台 企业网站源码 pbootcms教程 八戒站长 空间域名 海纳吧 三合一建站 多城市分站1